北京每2.3名勞動力撫養1名老年人;山東為支持靈活就業,補貼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意外傷害保險;到2025年機器將替代8000多萬工作崗位;靈活用工人員取得的收入是否作為經營所得計稅,不是簡單看展示平臺;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在杭州召開。
1. 北京每2.3名勞動力撫養1名老年人
近日,北京市老齡辦、北京市老齡協會發布《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市戶籍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82.31歲。同時,北京市老年撫養系數為44.3%,意味著北京市每2.3名勞動力在撫養1名老年人。
2. 山東為支持靈活就業,補貼新就業形態意外傷害保險
山東省出臺了《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二十條措施》,將重點推進“六有”,分別是:就業“有崗位”, 創業“有扶持”, 求職“有幫手”, 培訓“有專項”, 權益“有保障”, 環境“有改善”。
其中,在權益“有保障”一項中,允許個體工商戶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按月、季、半年或年繳納社會保險費,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同時就業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由用人單位分別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還建立了新就業形態靈活就業意外傷害保險補貼,按照購買保險費數額的一定比例給予平臺或個人補貼,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這項政策為全國首創。
3. 世界經濟論壇:到2025年機器將替代8000多萬工作崗位
世界經濟論壇當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目前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作是由機器完成的,到2025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將由機器完成。“機器人革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創造約9700萬個工作崗位,也將替代8500萬個人工工作崗位。
報告指出,大量常規與傳統體力勞動崗位將受到沖擊,很多勞動者可能需要接受新的技能培訓以應對這種改變,但對咨詢、決策、推理、溝通和交互這類需要依賴人的技能的工作崗位的需求將會增加,在護理、大數據和綠色經濟領域將出現更多工作機會。
4. 靈活用工人員取得的收入是否作為經營所得計稅,不是簡單看展示平臺
在國務院答復的從稅收政策和征管方式等方面加大平臺經濟發展支持力度的建議中,指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及有關規定,靈活用工人員從平臺獲取的收入可能包括勞務報酬所得和經營所得兩大類。
靈活用工人員取得的收入是否作為經營所得計稅,要根據納稅人在平臺提供勞務或從事經營的經濟實質進行判定,而不是簡單地看個人勞動所依托的展示平臺,否則容易導致從事相同性質勞動的個人稅負不同,不符合稅收公平原則。比如,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的兼職教師,在線下教室里給學生上課取得收入按勞務報酬所得繳稅,在線上平臺的直播間給學生上課取得收入按經營所得繳稅,同一性質勞動,不宜區別對待。
5.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在杭州召開
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會議以“推進萬物互聯,開拓數字化外包,構建智慧型社會”為主題,強化數字化引領,關注新業態新模式。
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視頻致辭中指出,當前服務外包產業的數字化、平臺化、融合化趨勢愈發顯著,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日益增強。面對新形勢、新機遇和新要求,商務部將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契機,統籌推進離岸和在岸服務外包發展,加快服務外包技術創新、服務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促進服務外包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服務外包加快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品質和高效益轉型升級。